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000字
第一篇:電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觀后感
從一開始的捉弄嘲笑與不屑一顧,到后來的愛戴支持與敬之如父。馬修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一再忍讓,憑潤物無聲的關愛潛移默化,用動人心弦的音樂循循善誘,將一群放蕩不羈的少年引回正路。
構成全片的主要是對比。校長與馬修大相徑庭的教學,學生前后翻天覆地的改變,孩子們對校長和馬修截然相反的態度,無疑,造成這一切不同的,是愛。青少年常是“吃軟不吃硬”,哪里有壓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一味地鎮壓,迎來的不是第一個蒙東在沉默中的滅亡。就是第二個蒙東在沉默中的爆發。靠“以暴制暴”求取正義,雖然看似痛痛快快地解決了一時一地的小問題,但卻義言傳身教地教會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達方式,更可能激化問題雙方的矛盾,甚至挑起更惡劣的對抗情緒。綜上,以暴制暴的本質就是拳頭大就是硬道理,力量大就是正確。
然而縱然大家都懂以暴制暴只能招致以牙還牙,但還是少有人能做到以德報怨,仁愛待人。因為愛,是要付代價的。當選擇了愛,就必然招來傷害。校長的不理解與施壓,學生的懷疑和叛逆,不錯,愛可以帶來令人心顫的美麗,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讓人心碎的過程。若那句泰戈爾的詩:“沒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,就沒有可以鍛造出天堂的力量。”一切痛苦不僅在奮斗中,其實更在愛與恨的抉擇中。選擇恨是一種本能,而選擇愛是一種本事。選擇恨帶來一時的滿足,選擇愛帶來長久的心安。
影片更是十分真實地展示了現實的殘酷。“春蠶到死絲方盡。蠟炬成灰淚始干”的馬修,最后居然被辭退了,而兩面三刀的校長則將合唱團的功勞全部包攬。甚至差點獲得額外的獎金。我不由地想起那個恪盡職守的鞋匠格拉斯,他孜孜不倦地工作,對劣質鞋深惡痛疾,追求鞋子結實耐用,但,卻餓死了。難道是他的品質讓他死了嗎,斷乎不是,叫他死的乃是黑暗,但這黑暗的社會借著那良善的品格叫人無路可走,便更顯出了那黑暗真是黑暗!無疑,這兩者都批判了社會的黑暗,現實的殘酷,但我更看到,這是他們面對黑暗勢力發出的戰斗的檄文!“雖千萬人吾往矣!”若我幸運生于光明的社會,那便隨這皓月之輝散發我的米粒光華,默默無聞獻上一點愛:若我不幸生于黑暗的世界,也要“寧為玉碎不為瓦全”的決絕,散發縱然只是將殘燈火的一點光亮。縱然星火不能燎原,縱然一點微光終將被歷史的車輪軋碾,我也愿做那被辭退的馬修,做那餓死的格拉斯。
我盼望這世界是美好,但我更知現實是殘酷。愛是一種立場,不是盲目不知后果地奮斗,而是終知必死而不后退的抗爭。
第二篇: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觀后感1000字
在1949年的冬天,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,望著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。作為一個音樂家,他對自己淪為這所教育“問題學生”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,不禁感到絕望。人生跌入谷底,就連“池塘畔底”這個名字,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。
他叫克萊蒙·馬修,一個“過氣”的音樂家,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。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,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——雜亂的陳設,苛刻的院長,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。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,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,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,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為學生開脫。
馬修老師是善良的。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,而是達成私下協定,并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;他為了貝比諾呵斥孟丹;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……是的,他就像父親一樣愛著這些孩子,卻并不驕縱他們。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:“您沒有孩子?”“倒不如說我有60個。”
然而,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,并不僅僅因為影片中的“師生情”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眾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,不論是人物,抑或是情節。
片中,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。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,成為了有名的指揮家。可是,陽光背后總存在陰影,比如孟丹。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,有人認為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,同時為之后的縱火事件做鋪墊。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。
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布道者,用一個個美妙的音符,改變了孩子們的心。影片的最后,在貝比諾的語聲中,我們看到那個執著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馬修老師抱上了公車。日復一日的等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。那天是星期六,貝比諾終于結束了他漫長的等待,跟著馬修老師離開。
馬修老師再沒有時間作詞作曲。他將教音樂作為他的終身事業,為此奉獻了一生。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見了“池塘畔底”,他改變了孩子們,孩子們也改變了他。
他們曾彼此救贖。在漫長的歲月里,彼此心中始終留存著濃濃的暖意。它不會為時間所消磨,無論多久,一旦回憶起來,即使身處黑夜,也能看到不滅的光芒。